4月3日,必威BETWAY官网孙乐老师与电影评论中心宋进进老师以“考古发现与中华文明”为主题,在Y7-113教室开展了一场跨域重构的双师协同授课。课程围绕“光影寻踪:从神话到现实的夏商周文明解码”,通过考古学与电影学的跨学科碰撞,引领学生深入探究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维度与神话叙事的当代转译路径。

历史与光影交织,双师联动激荡思维
课堂开始,两位老师带大家探讨了神话与史实的关系。两位老师围绕“神话是否古人的科幻故事”展开讨论,激发学生思考历史与虚构的辩证关系。宋进进老师认为神话是对真实事件的传奇加工,孙乐老师则表示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随后孙乐老师从考古学视角切入,以二里头、殷墟、周原等考古发现为依据,甲骨文、青铜器铭文及《史记》《山海经》为线索,梳理夏商周三代的史实框架与神话的核心。她以殷墟甲骨卜辞为例,解读商代“尊神重鬼”的社会形态,通过殷墟妇好墓等考古发现,引导同学们思考远古传说和真实历史之间的关系。在孙乐老师的引导下,同学们从考古视角出发再次解读远古神话,并深刻理解了从史实到传奇故事再到小说的演化路径。
与此同时,宋进进老师从明代小说《封神演义》到《哪吒》《封神》,带大家体会了神话的当代转译——电影叙事中的文化重构。通过分析不同剧作中哪吒形象的演变,带大家体会到从神性不断到人性转换的过程。从传统李靖的专制父权压迫到《魔童》系列中“以命换命”的慈父形象,家庭伦理的颠覆反映了现代亲子关系与集体主义转向。
两位老师一史一影、一实一虚的对比式讲解,生动展现了“神话不虚、历史有据”的辩证关系。

批判议题碰撞,探讨文化转译边界
进行了一系列的理论讲解之后,两位老师围绕“神话改编是否应忠于原著”“娱乐化历史叙事的边界”等议题带领同学们展开讨论。有同学认为改编需服务当代价值观 将神话改编与当代价值观相结合,可以使古老的神话故事焕发出新的活力,让观众在欣赏作品的同时,受到积极的思想教育和启发。也有同学认为神话改变应忠于原著,保持文化传承的准确性,忠于原著能确保这些文化元素得以准确传承,让后人了解和认识先辈们的精神世界。如果不忠于原著那么就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传播神话,弘扬古典文化,那就变成了新的故事。
本次课程以“理论奠基—案例解构—思辨讨论”三个环节贯穿,既夯实了学生的历史实证思维,又培养了媒介批判与创意表达能力。这不仅是一次学科融合的创新尝试,更激起了同学们对中华文明起源的探索热情。正如两位老师对课程的总结:“从神话到现实,从青铜器到银幕,文明的对话永远在解构与重建中生生不息。”

学生感悟:
宋雅馨:通过本节课我理解了神话与历史的动态关系,神话是古人认知世界的“密码”,而考古是解码文明的钥匙。电影作为“现代神话”,既需尊重历史逻辑,也应承载时代精神。
石金冉:原来历史不是冰冷的文物和尘封的标本,电影也不仅是娱乐。用跨学科的视角解码文明,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过去,更是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