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在必威BETWAY官网的一堂通识选修课上,社会学概论课程以“社会角色与社会化”为主题,通过沉浸式游戏与深度理论探讨相结合的创新教学模式,引发了学生们的热烈反响。这门旨在打破传统课堂边界、激发学生社会学思维的课程,以独特的课堂设计让抽象概念“活”了起来。
游戏破冰:从“你画我猜”到角色认知
课程伊始,王豆豆老师并未直接切入理论讲解,而是以“你画我猜”游戏开场。学生们分组协作,通过绘画与猜测的方式,将“医生”“教师”“快递员”等社会角色形象化呈现。游戏过程中,笑声与讨论声此起彼伏。王老师适时引导:“我们刚刚扮演的不仅是画手或猜谜者,更在无形中体验了社会角色的分工与协作。”这一环节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更以轻松的方式揭示了社会角色的本质——它是社会结构中个体行为的规范框架,是连接个人与社会的纽带。

身份探索:角色交织中的社会图景
课程进入核心环节,每位学生随机抽取一张“身份牌”,上面标注着不同的社会角色(如“外卖骑手”“社区志愿者”“大学生创业者”等)。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们需进一步丰富角色信息:为角色设计背景故事、性格特征、生活困境等。随后,小组内成员的角色被巧妙交织,共同构建出一个微型社会场景。例如,一个小组以“暴雨中的社区”为主题,让“外卖骑手”与“社区志愿者”因送餐延误产生冲突,又通过“便利店老板”的调解达成和解。
小组分享环节中,学生们生动演绎了角色间的互动,展现出社会角色如何通过语言、行为、权力关系等要素相互影响。王老师点评:“每个角色都是社会网络的节点,大家的表演揭示了角色背后的权力结构、道德规范与文化期待。”这一环节让学生直观感受到社会角色的动态性与复杂性,深化了对“角色丛”“角色冲突”等理论的理解。

理论升华:社会化的多维解析
在角色扮演的热潮中,王豆豆老师适时引入“社会化”的理论框架。学生理解了社会化是个人通过学习社会规范、内化价值观念、获得社会技能的过程。王老师强调:“社会化并非单向的被动接受,而是个体与社会的双向建构。我们既是社会化的产物,也是社会变革的推动者。”
为了打破“社会化越高越好”的刻板印象,课程特别设置了思辨环节。教师抛出问题:“如果一个人完全‘去社会化’,像鲁滨逊般独居荒岛,是否意味着失去人性?反之,过度社会化是否会压抑个性?”这一问题如同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引发了学生的激烈讨论。有学生认为:“社会化是生存的必需,但完全社会化可能沦为‘社会机器’的零件。”另一位学生则提出:“适度的反社会化(如艺术创作中的独立思考)恰恰是社会进步的源泉。”

课程创新点:通识教育的破局之道
这堂社会学概论特色课堂,以“游戏-实践-理论-思辨”的闭环设计,实现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学生们不仅掌握了社会角色与社会化的核心概念,更在角色扮演中锻炼了团队协作、问题解决与批判性思维能力。课程负责人王豆豆表示:“通识教育不应止于知识灌输,而应引导学生像社会学家一样思考。通过亲身体验,学生能更深刻地理解社会运行的逻辑,培养社会责任感与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