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数字化时代,科技与艺术的深度融合正以前所未有的态势重塑着各个领域,其中AI与UI设计的交融,为媒介创意生活带来了变化。近日,《生活中的媒介艺术》课堂上,李子一老师特邀嘉宾浪潮集团UI设计师施静进入课堂,为同学们带来了主题分享——“人工智能时代下的UI设计审美与实践”。嘉宾施静深耕UI设计长达十二年,曾荣获山东省科技创新奖,多次斩获设计银奖与优秀奖。作为浪潮集团项目设计负责人,主导并参与了浪潮集团众多关键项目,例如退役军人自主择业APP,山东省产教研融合发展平台,甘肃教育云平台,青岛教育云平台+移动端,浪潮优派APP,山东智慧机关事务平台,数字社科院APP,河南科技馆APP,山东省科技云平台及后台管理等等,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施静提到,在AI时代,设计师不只是美工,解决设计问题不再局限于单一学科,而是需要多学科知识的相互渗透,这无疑是对通识教育理念的实践。在UI设计中的应用涉及计算机科学、心理学、美学等多个领域。例如,通过分析用户行为数据来优化界面布局,背后是对用户心理学的研究;而利用AI实现多模态交互、动态设计,则体现了技术与美学的深度结合。随后,施静展示了AI在设计领域的应用,通过Midjourney、LiblibAI、即梦等热门创作平台的介绍,同学们感受到AI能够助力设计师快速生成创意作品。

AI正在重塑设计审美范式。多模态交互的兴起,让用户与界面的互动更加自然流畅,提升了审美体验;动态设计成为主流,为界面增添了丰富的视觉叙事,使设计更具吸引力;极简设计与情感化表达的结合,让界面在简洁美观的同时,能更好地引发用户的情感共鸣。这些变化表明,AI不仅是提高设计效率的工具,更是推动审美创新的重要力量。李子一老师鼓励同学们在日常学习过程中,积极运用AI技术,利用其高效性辅助自己,并提升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软著申报实践方面,AI同样可以帮助同学们快速生成设计初稿、提供创意灵感,提升申报效率。同时,也要注重培养自身的创意和审美能力。
施静强调,尽管AI在设计中有着诸多优势,但它无法完全替代设计师的创意与情感表达。在文化语境和情感共鸣方面,AI存在明显短板,难以真正理解并融入特定文化符号背后的深厚情感。而且,AI生成的设计容易出现同质化问题,缺乏独特性,往往依赖固定模板和算法。设计师的个人经验、灵感以及对情感的细腻表达,是设计作品脱颖而出的关键。设计师需要在AI提供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融入文化背景和个人创意,才能打造出具有深度和内涵的作品。此外,还探讨了AI设计的伦理问题,如隐私保护、数据安全以及设计的可持续性时,同学们意识到设计不仅仅是追求美观和功能,还需考虑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
课后,部分同学围绕实习就业、设计比赛等话题,与嘉宾展开了互动。施静结合行业经验,为同学们在实习选择、比赛技巧等方面提供了诸多宝贵建议。当看到必威BETWAY官网学生孙梓嘉的作品时,施静赞叹表示,该作品无论是在设计审美上,还是从完成度上都体现出了专业水准,与入职水平相差无几。这不仅是对孙梓嘉个人努力的高度认可,也是对远景学子实践成果的见证。课堂内容促进了跨学科知识的融合,培养了同学们的创新思维、审美素养,促进了同学们对不同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
